沙湾古镇:沙湾飘色

扫码分享

  • 民俗节日

  • 文章来源:广州市旅游局作者:未知发布时间:2018-04-18 17:57:14

  • 这里依山傍水,有典型的广式建筑,有蚝壳墙,以及完整的古镇布局;这里古代曾出数位举人,现代出过科学家,连前澳门首脑何厚铧的故里也在这儿;这里有留耕堂等祠堂、古式学堂、特色古巷等……这里是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——沙湾古镇。


沙湾古镇的面积很大,分了东,西,南,北四个村,目前主要开发的是北村附近一带。古镇里的每段残垣旧瓦都印刻着岁月的痕迹,每条小巷和每个窗口都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,你只要放慢脚步,静心聆听,就会感应到古镇历史的喜乐沧桑。

车陂街是沙湾古镇的核心街区之一,处于镇中心城区。走过古镇主要街道“车陂街”,那些高门大户的匾额、对联透出浓厚的文化气息,屋脊上的砖雕灰塑花样很多,有些相当精美,体现出古镇建筑的艺术含量,而那些铺着麻石的深深的街巷很有古韵。

沿东西走向的承芳里大街步行,左手方向映入眼帘的是沙湾最大祠堂“留耕堂”,是何氏家族的祠堂。始建于1275年,历时四十年建成。全祠地势北高南低,各建筑物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而布局,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,恢宏轩敞,其建筑布局、结构和典雅宏丽的装饰,堪称广州地区数一数二之年代久远、规模宏大、造工精巧、格调高雅的岭南古建筑,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留耕堂山门前是宽阔的、用大青石铺成的大广场,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,这种旗杆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以竖旗褒扬的。

堂内精彩,堂外也不遑多让——高达五六米、连续数面的蚝壳墙非常夺人眼球。蚝壳墙是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的工艺形式。这一带盛产蚝,老百姓就地取材,在建造房屋时,把蚝壳拌上黄泥、红糖、蒸熟的糯米层层砌筑。这种墙有防火、防虫、隔音的效果。沙湾的蚝壳墙现存的到明代建造,后来为保护耕地等原因,逐渐减少。这里每个蚝壳至少都有30厘米长,生蚝需要20年时间才能长那么大,现在几乎不可能再见到,可能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蚝壳墙了。

留耕堂正门上为红底金字“何氏大宗祠”横匾,恢弘肃穆而又富丽堂皇。门口挂着一对硕大的灯笼,两扇大门上绘金盔金甲的武将两员作门神,极其鲜艳夺目。进正门,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耸立在人们的面前,这座碑坊在古建筑学上称为仪门,属于留耕堂的二进。过碑坊,到丹墀(大天井),回首可见,碑坊额上的“三凤流芳”四个苍劲大字。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,这三人在当时被尊称“何家三凤”而流芳后世。

沙湾砖雕是广东的特色技艺之一。这被誉为“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”的留耕堂里,保留了非常精致的作品,选用上等青砖,民间艺人根据图案设计运用凿和木槌以锯、钻、刻等手法雕琢,以淳厚古朴、拙中寓巧而著称,各种人物故事、窗花雕刻多布于前门、中庭以及衬祠之中,凸显明末清初的艺术风格,与具有广府特色的“三雕一塑”,即石雕、木雕、砖雕、灰塑一道,集中地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巧细腻,令人印象尤为深刻。

灰塑俗称灰批,多用于门额飘檐、瓦脊、屋檐、窗框、山墙顶端、亭台、牌坊等处。用材以蚝壳灰、竹纸、桐油等,制成富含纤维和韧性的筋灰,结合铜线、铁钉、瓦筒等辅助物使用。内容上常塑成鳌鱼、龙凤、蝙蝠、瑞兽、山水、花鸟、明暗八仙等。屋脊上大型而多层次的立体灰塑,组合成大型立体图像,最后彩绘,以封建礼制思想所设定的灰色和黑色为基调,再在素胎灰塑上绘上鲜艳夺目的色彩,线条粗劲,色块对比强烈,活灵活现。


沙湾飘色,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:一是色柜,即活动小舞台;二是色梗,即支持用的钢枝;三是扮演“色”的演员,坐在下面的叫“屏”,一般由10-12岁的小演员扮演,上面凌空的叫“飘”,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。沙湾飘色在色彩艳丽,造型大方、装置奇妙、讲究力学、内容含蓄的特点。在“飘色”游行时,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,形成声、色、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。

此外,沙湾镇上有一座“三稔厅”。“三稔厅”始建于清代中叶,原是何氏家族的分房祠堂。清末民初,这里成为沙湾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以及广东音乐何氏三杰(何柳堂、何与年、何少霞)进行音乐研究、创作、演奏的活动场所。在这里创作的《雨打芭蕉》、《赛龙夺锦》、《饿马摇玲》 等曲目,成为享誉世界华人的不朽名曲。

交通指南:乘坐广州地铁3号线番禺方向至市桥站,B出口出右转,搭12路或番67到沙湾文化中心站下车即到沙湾古镇。


转载自:广州旅游资讯网http://www.visitgz.gov.cn/contents/139/345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