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华庙会

扫码分享

  • 民俗节日

  • 文章来源:搜狐作者:未知发布时间:2018-05-02 17:29:41

  • 龙华庙会是上海市的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。


相传,龙华古塔是三国时期所建,唐朝末年毁于战火,在北宋年间又进行了重建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,而龙华的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龙华古塔和龙华寺,更有龙华的庙会。

上海龙华庙会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,是集商品集市、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,也是独特的海派庙会。

龙华庙会是随着龙华古镇的兴建、繁荣而逐步形成的,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,到了明代已名振江东。

流经龙华附近河道曲折多弯,旧沪谚有“龙华十八湾,湾湾见龙华”之说,高耸的龙华寺塔成了这里的标志性建筑,佛教信徒更把龙华寺塔视为指点迷津的航标,所以“龙华十八湾,湾湾见龙华”与“条条道路通罗马”近义。

传说,三国吴大帝赤乌五年(242年),孙权为纪念康僧会从交趾(今广东一带)来建业(今南京市),途经这里而建寺,并以佛教传说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的故事而赐名“龙华寺”,而龙华镇即以寺得名。

也许有了孙权赐名龙华寺的缘故,弥勒佛就在龙华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,而弥勒佛又是佛教中最讨人喜欢的菩萨,也使龙华寺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扩大。传说弥勒佛是农历三月初三圆寂的,每年这一天寺院要做大法事,附近信徒争相赶赴龙华寺顶礼膜拜。“三月三,上龙华”,“烧烧龙华香,投个好爷娘”成了上海民谚。

龙华也是上海桃子的主要产区,龙华水蜜桃更是优良品种,到龙华赏桃花也是古代上海人春日郊游的重要项目,上海地区的桃花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底三月初初绽,三月中旬盛开。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,清代后期龙华庙会就改期为三月十五。

到了明代,龙华庙会已经从起初祭祀神灵的活动,演变成了融信仰、消费、社交、娱乐等多重内涵的综合民俗节庆活动。至清代时,龙华庙会愈加隆盛,声名远扬,大量来自乡村的农民乘着小船,带着儿女,成群结队地涌入龙华寺烧香。

到二十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龙华庙会的规模及至鼎盛。北起龙华路茂公桥(今华容路口),南达今龙华西路、天钥桥路相交处,在绵延千余米的马路两侧,货摊、食摊鳞次栉比,沪杭铁路上海南站还开通往返龙华的专列,一日数班,以方便市民前往游玩。那时的龙华庙会“每日不下三万人”。

大量来自城区的市民也纷纷坐着马车,穿着盛装前往龙华寺祈太平,求福寿。为了满足香客的消费需求,各地行商坐贾、小商小贩从水陆各路涌到龙华寺周围,寺内寺外,人山人海,摊位林立,丝竹笙竽,仪仗台阁,把整个龙华地区都笼入一种波澜壮阔宏大壮观的狂欢情境之中。清人秦荣光作词云:“车如流水马如龙,轮船帆船白浪中,香汛赶齐三月半,龙华塔顶结烟浓。”说的就是如此场景。

在庙会期间,除烧头香、放生、上贡等宗教习俗和商贸活动外,还有大量的娱乐活动,如踏青赏桃花、皮影戏、花鼓戏、舞龙舞狮和荡湖船表演。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庙会饮食也是庙会的一大特色。

龙华羊肉、龙华五香豆、龙华豆腐干、冰糖梅子、八宝粥、荸荠片和龙华素斋……其中尤以龙华豆腐干最负盛名。

近千年的发展史使龙华庙会在上海民众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,即使在战争最频繁的岁月中,庙会依然是民众自发的集体行为。

庙会期间,吴桥杂技、评弹、滑稽戏、说唱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,同时也有“大秤活人”、“拉洋片”等传统游戏邀市民游客共同参与,使人们“时光穿越”,享受无穷乐趣的同时感受老上海的风情“味道”。


转载自: 搜狐 http://www.sohu.com/a/223178371_8002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