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顺大锣鼓

扫码分享

  • 民俗节日

  • 文章来源:搜狐作者:未知发布时间:2018-04-18 09:37:49

  • 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丰顺县汤坑镇有句民谚:“高兴不过娶媳妇,热闹不过敲锣鼓。”新春期间,丰顺县汤坑镇铜盘村锣鼓队特别忙碌,马不停蹄地赶往各类庆典活动现场助兴。这支锣鼓队已经成立近50年了,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创始人兼队长已经80多岁,最小的队员26岁,因为技艺精湛,服装整齐,多年来在县城周边地区名气不小。

8旬队长痴迷锣鼓

80多岁的主鼓手冯竹炉是锣鼓队创始人兼队长。

冯竹炉在指导年轻队员。

今年已经80多岁的主鼓手冯竹炉介绍,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,激昂的鼓声是他儿时的最爱,只要一听到鼓响,不管干着什么,就飞快地跑出去,跟着大人们学敲鼓。“那时晚饭后和小伙伴们带上小板凳、坐在家门口,用筷子敲门沿、面盆或桶底,跟着大人的节拍走。”冯竹炉从小就开始学打锣鼓,师从潮汕地区大锣鼓名家。1969年,冯竹炉从揭阳拜师回到家乡后,一边组建锣鼓队,一边教授队员们学艺。组建一支锣鼓队谈何容易?除师资匮乏外,经费更是大问题。这个想法在冯竹炉的脑子里转了整整一年。“开始我真的没有想到,大家有如此高的热情,才几天时间,就有20多人来报名。”由于报名踊跃,队伍很快便组建起来,大伙儿都怀揣着对文艺的热爱,下定决心,要么不做,要做就要做到最好。起初,由于很多队员从未接触过锣鼓,年龄差异较大,文化素质高低不一,加上个别队员音乐感不强,锣鼓队的训练难度很大。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,几乎每天早晨不到7点,队员们都会集中参加晨练,也没人退缩。队员们还自觉地把锣鼓带回家练习,琢磨老师教的一招一式。由于长期大运动量的击打、跑动,队员们的手、脚都磨出血泡,磨起茧子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队员们的坚持下,锣鼓队的技艺日趋成熟,并初具专业水准。

令冯竹炉感动的是,村里许多热心人士捐款购置锣、鼓、大钹、小钹、响铜钹等一大批器材。

以鼓会友促健康

“整天在家买菜煮饭,偶而玩玩扑克,人都变呆了。”队员冯世辉说,自从2010年加入锣鼓队后,感觉自己又年轻了,过上大集体生活感觉更自信。和冯世辉一样,冯永源加入锣鼓队后,重拾生活的乐趣。“前些年我爱打麻将,总坐得腰酸背痛,大病小病不断。”冯永源笑呵呵地说。

队员们学习热情高涨。平时,队员们就聚集在一起在队长的指导下,精心排练新曲目。每天清晨和傍晚,这气势磅礴、铿锵有力的锣鼓声,敲出和谐、文明、健康的新气象,也充分展示村民们良好的精神面貌。冯竹炉介绍,锣鼓队队员们纪律性强,以口令为行动依据,不管是在酷热难耐的盛夏还是严寒的冬季,演出时只要没有口令,队员们就站在原地不动。“有组织有纪律是为了更好地演出,让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能得到更好的享受。”冯竹炉说,特别是大冷天,年纪大的队员手脚僵硬,但大家都能够坚持。不管是庆典活动还是各种竞赛活动,只要锣鼓一响,就能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声,印证了当地那句民谚:“高兴不过娶媳妇,热闹不过敲锣鼓。”


传承民间文化瑰宝

“民间文化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,搜集、整理鼓谱,也算是我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点财富,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擂响大鼓。”冯竹炉说。

每天早、晚都自觉前来排练,很多在外人员也趁着闲暇时间积极参与,大家互相鼓劲,勤学苦练,传承锣鼓文化。瞧!他们身穿红色统一服装,头戴红色帽,手握丝绸鼓槌,精神抖擞,欢快流畅地展示着鼓艺。时而叉腿挺胸,两臂抡圆。时而弯腰弓背,双槌收拢。时而彩绸上下翻飞,时而身体腾挪跳跃,引来无数路人驻足观看。冯竹炉介绍,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,是以大鼓为中心的合奏形式。主鼓手既是队伍主奏又是指挥,槌击鼓心、鼓边、鼓沿,采取响击、闷击、重击、轻击以及手槌加花等手法,指挥着队伍演奏。

由于锣鼓队技艺精湛,服装整齐,多年来在县城周边地区名气大,所以商务宣传推广活动、各类庆典活动等都应邀前去捧场,足迹走遍县城的大街小巷,还曾应邀去汕头、揭阳、潮州等地进行文化交流。

转载自:搜狐  http://www.sohu.com/a/222623859_166235